為活在被貧窮的一群伸冤



根據政府最新公佈2017年的統計數字,本港的貧窮人口已經增加到138萬,是政府扶貧委員會自2012年成立以來的新高紀錄。 身兼扶貧委員會主席的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網頁指出:「扶貧是政府的施政重點。我們的扶貧理念是鼓勵青壯年人通過就業自力更生…… 除向政府提供具建設性的意見外,亦積極參與各項活動,並取得階段性的成果。」


筆者不太確定張司長所說的「階段性的成果」是甚麼意思,就目前的本港貧窮率達到20.1%來說,也許是這5年來扶貧委員會「向政府提供具建設性的意見」的結果。 值得注意的是,據中大副教授黃洪發現,政府所公佈的貧窮率雖已是9年來的新高,但在計算時,竟然把2018年才發放給貧窮家庭的現金津貼算入2017年的補助中,目的就是要把貧窮率的「數字」降至最低。眼裡只有數字,看不見人,這種粗暴的計算方式,反映的不是貧窮人的實況,而是為官者的一種傲慢。

假如政府的扶貧理念只在於「鼓勵青壯年人通過就業自力更生」,這其實是一種視線轉移,把原本要關注的貧窮問題,說成為就業問題。 當大家關注貧窮問題在惡化時,就搬出「低失業率」來證明扶貧政策的成功;情況就好像學生成績欠佳,老師就以低缺席率來說明教學策略的成功,事實上,卻無視真正要處理的問題。 在扶貧委員會成立時,本港的失業率大概是3.3%,而今年公佈的數字是3.1%,政府常強調「低失業率」,就是以近乎全民就業的事實來掩飾貧窮的真相。 也許,這亦是司長心目中的「階段性成果」。

貧窮所要關注的從來都不是數字,而是活在貧窮狀態中的人。

政府高舉低失業率其中最大的問題,就是不斷製造、深化,甚至鼓勵制度中的惡。 今天本港的貧窮家庭數目已接近60萬,大部份都是從事基層工作的低收入家庭。 由於人工持續偏低,即使有工作,也無法應付生活的基本需要,造成了「在職貧窮」的問題。 無論如何努力工作,仍然被囚在困乏之中,他們看不見出路、也想不到將來。「大市場、小政府」、「自由市場經濟」等,都是合理化低工資的原因,看似責任不在政府,其實,根源是來自政府帶頭的外判制度。

政府要削減人力成本、外判商也要保持合理利潤,外判制度就生出了只看成本、價低者得的投標制度,無權勢、無人脈、無身份的基層工人,便成為了制度中被欺侮、被剝削的一群。 今天的外判工人,大部份所領取的只是政府所定每小時$34.5的最低工資,每月收入不足八千,以目前香港生活成本來看,怎樣節衣縮食也生活不了。 在這制度下,官商都得到最大的利益,也保障了他們合法地剝削貧窮人的權利和自由,然而,這是一個不公義的制度。

聖經從舊約到新約也有論到「貧窮」的問題,蔡錦圖博士早前有篇《從聖經看貧富問題》的論文,疏理了有關焦點和脈絡,值得一讀。聖經中的貧窮,焦點從來不在數字,甚至不在有多缺乏、有多不足。 「貧窮」的希臘文「penes」原是指一個靠勞力僅僅夠餬口的人,如林後9:9「他施捨錢財,賙濟貧窮」中的「貧窮」用的就是這個字。 但是,聖經用得更多來形容「貧窮」的希臘文是「Ptochos」,意思是因為天災、戰爭、欠債、疾病、失去土地….等原因而陷入貧窮,不能靠勞力去應付基本生活的人。 這個字要表達的是對貧窮人處境的同情,因為他們的貧窮是環境、社會、別人的貪婪造成的,用今天的術語,大概就是「被貧窮」的不幸者,他們沒有地位、沒有尊嚴,但卻是上帝叫人看見、關注、幫助的鄰舍。 保羅描述主耶穌時:「他本來富足,卻為你們成了貧窮,叫你們因他的貧窮,可以成為富足。」(林後8:9) 用的也是「Ptochos」這個字,說明主耶穌的貧窮不單是缺乏,在當時的制度中,更是落在沒有地位、沒有尊嚴的狀況。因此,祂明白、知道被欺壓、弱勢貧窮人的境況。

一味的美化、搬弄貧窮的數字,卻沒有認識、關心貧窮人的處境和原因,按這個思路的扶貧政策是不可能對焦的。 今天138萬的貧窮人口,在失業率只有3.1%的映襯下,更突顯了制度的不公,製造大量的「Ptochos」。假如扶貧政策只限於公屋及生活津貼等的資助派發,而不去正視真正造成貧窮的原因,繼續深化、鼓勵制度中的惡,我城的貧窮人口只會屢創新高。 聖經早有這樣的吩咐:「所以我吩咐你說:“總要向你地上困苦窮乏的弟兄鬆開手。”」(申命記15:11) 但願從政者可以重新檢討、帶頭改變現行不公義、欺壓弱勢的外判、最低工資等制度,鬆開一直放在貧窮人錢袋的手,還給他們應得的尊嚴與財富。
 
撰文/ 歐偉民博士(工業福音團契 總幹事)2018.12.10